查看原文
其他

彭凯平:躺平不能应对内卷,学会应对才是这个时代迫切需要的能力

Luna 外滩教育 2024-04-30

 看点    要么加入“内卷”要么直接“躺平”,当代青年人似乎正面临着非此即彼的选择。但这两种选择并非良方,我们真正要给到孩子的,是拥有应对困境的“抗逆力”。那抗逆力该如何培养?为此,外滩君联系了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、中国积极心理学发起人彭凯平,他为我们揭示了当下教育的6个典型误区,并分享了培养孩子抗逆力的有效方法。

支持外滩君,请进入公众号主页面“星标”我们,从此“不失联”。


文丨Luna    编丨Travis


“要花卷儿,不要内卷;要躺赢,不要躺平。”

这是今年清华大学社科学院的毕业典礼上,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彭凯平送给2021届毕业生的话之一。

而“内卷”与“躺平”之争不只是大学生步入社会时才要面对的问题,当下诸多怪象都显示着“内卷”风潮已经蔓延到更低的年龄,比如:

安徽黄山教师有偿补课背后,很多家长称,看到别人孩子补了自己不补也不行,每节课起码收费一两百元,一个孩子动辄数千元投入,家长也是一边掏钱一边满腹抱怨。


有些小学的孩子就在准备参加KET(剑桥英语考试),1500个词汇的要求比新课标小学阶段多了一倍,这相当于中考词汇量要求。


就像丰子恺在80多年前的漫画中画得那样,孩子们一直在辛苦地攀爬着家长预设的楼梯,却没有尽头。

对于孩子们来说,当下生活中最大的困境就来自于教育的内卷:能不能考出高分?能不能进入更好的学校?能不能不比别人学得更快更好?


但令人惋惜的是,孩子们可能还尚未想过长大后要成为什么样的人,就先陷入了这内卷竞争的泥沼,并且还越陷越深。

《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(2019~2020)》,2020年中国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为24.6%,其中轻度抑郁17.2%,重度抑郁为7.4%。

孩子们面对的内卷困境是真实的,但他们现在就像一位没有教练的运动员,只靠自己去琢磨怎么渡过内卷的难关。有时不知道怎么解决学习上的困难,也不知道自己学习和生活的意义是什么,有人甚至放弃思考,直接选择“躺平”。

这些无疑都不是最好的解决方法,也是心理学中缺乏“抗逆力”的表现。在积极心理学深耕多年的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、中国积极心理学发起人彭凯平《孩子的品格》中就提到了这种能力——抗逆力,这是一种从困难中恢复过来的能力。


当下,孩子会遇到学习的内卷,往后的生活,他们还有工作、社交等等挑战,人生中未知的挫折还有许多。在竞争愈发激烈的时代,逆境、挫折是无可避免的,一个遇到困境就蔫儿的孩子,只怕很难开心地生活。

而抗逆力就是这样一剂良药。它能给孩子面对困难的勇气,积极解决问题的毅力,就算实在无法解决苦难,至少也能拥有乐观生活的健康心态。

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,那么回到当下的日常,要培养孩子这种应对困境的抗逆力,又该从哪里入手呢?

教育内卷的形势之下,彭凯平在与外滩君的交流中,也抽丝剥茧地分析了当下教育的典型误区,与培养抗逆力的有效方法。

彭凯平

六种典型的错误教育方法仍大行其道

内卷可能是当下教育问题中最热门的词,似乎所有的问题都被归因于此。归根结底,是因为学习成绩已经和幸福生活捆绑在了一起。

就像英国心理治疗师尼克·杜福尔《为什么寄宿学校培养了糟糕的领导者》一文中写的那样,人们把代表着精英教育的私立寄宿学校,看作孩子进入领导层的敲门砖。

如今,力争进入更好的学校,也被许多人认为是获得成功人生、幸福人生的最好办法。成绩的竞争便从此开始,不仅是高中,甚至初中、小学、幼儿园都要争一争,剧场效应由此诞生。

作为一位和心理学打交道的专家,彭凯平也从家长们身上感受到深深的焦虑。他认为当下教育的内卷主要有六点表现:


· 学习时间越来越长、


· 负担越来越重、


· 评价越来越细、


· 各种形式的考核越来越多、


· 投入产出比越来越低、


·心情越来越糟。



与此相关的,是学校和家庭中不断走形的教育。

“我们中国人有几千年搞教育的经验,就认为自己很懂教育,家长也读了很多教育相关的书,但是我必须指出来,由于我们的心理学不发达,对人的心理、大脑的规则其实并不了解。”

许多已经被科学研究验证了无效、低效的教育方法和理论,仍然大行其道。已经步入信息化时代、智能时代的孩子们,仍然在接受一些诞生自工业化,甚至农业化时代的落伍的教育方法。

其一,是强调过于严格的教育和学习环境。

“头悬梁,锥刺股”是刻苦学习的典故,其精神值得学习,但强迫孩子在同样严苛的环境下学习,就是舍本逐末了。

德国心理学家汤姆·森宁纳就曾提出,当学习者压力很大,大脑处于“恐慌区”时,学习将受到阻碍。对比实验中被猫盯着的小白鼠也是战战兢兢,不但没有学习,反而还不断犯错。

其二,是忽略了休息的重要性。

人脑有自己的运作规律,比如10-12岁的孩子保持专注力的时间只有25分钟左右,强迫他们长时间保持注意力学习完全是违反生理发育规律的。


其三,是忽略了睡眠的重要性。

和休息一样,睡眠也是大脑必要的过程。就像运动后需要时间去休息、让身体代谢掉乳酸堆积带来酸痛一样,大脑需要在睡眠时间来代谢掉产生的废物,这样才能维持第二天的充沛精力。

其四,是低估了运动的重要性。

“头脑简单,四肢发达”其实是一种误解,运动不仅是人的一种天性,也可以通过促进血液循环等方式来提高学习的效率。

其五,是没有强调教育的差异性。

就像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指纹一样,每个人神经元网络的连接模式也都是不同的,所以每个人的兴趣、能力、气质、性格等都会有天然的差异。

如果为了追求整体的效率,强调每个孩子在学习过程中都步调一致,而忽略了个体的差异,丢掉了因材施教,那么后果可想而知。


其六,是无视多通道学习。

拿看书举例,有时候开口去读一读的效果会比只用眼睛去看要好。视觉、听觉,甚至身体动作都是帮助学习和记忆的方式。古人诵读有时还要摇头晃脑,可见这种小动作并非没有用。

在教育内卷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,为了争夺优质教育资源,对教育本身的反思少了,这六种典型的错误教育方法大行其道。

在这个过程中,孩子们或许会因为高强度的学习而获得短时间内的成绩提升,但是其后果是很严重的。

甚至都不需要等多长时间,这种过度竞争的伤害就已经体现出来了。《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(2019~2020)》显示,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,抑郁和重度抑郁也呈上升趋势。

小学阶段,重度抑郁的检出率在1.9%~3.3%;


初中阶段为7.6%~8.6%;


高中阶段为10.9%~12.5%。


这些杀鸡取卵式的教育方法是内卷的因,也是内卷的果,但绝不是内卷的解决方法。


逃避与过度保护不是办法
学会面对困难才是正道

随着“内卷”的热度越来越高,与之相对的一种“佛系”态度——躺平,也因逐渐在年轻人中盛行起来而备受关注。既然无法通过努力获得相应的回报,那干脆就放弃努力,得过且过。

内卷,说得学术一点,是边际效应递减的体现,说得通俗一点,是现在的每一分付出,已经得不到和以前一样的回报了。

在公民同招等政策落实以前,择校方面的内卷就很突出:

从最初的就近入学,到后来需要面试,再到后来要入学考试,甚至比拼各类学科类、艺术类证书,孩子们的负担越来越重,学校也变得越来越难考。


在彭凯平看来,这种棘手的情况其实很久以前就有许多思想家、哲学家思考过,因为人生充满了烦人甚至荒谬的问题:我们曾经有的梦想到后来总是发现很难实现;即使我们得到了我们想得到的东西,我们还是会感到不满足;我的想法、做法、看法,并不一定有那么多的认同……


那么,面对这些让人束手无策的情况,“躺平”就能解决问题吗?

“躺平这个词很复杂,要看具体的意思是什么。”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,彭凯平很严谨。

“有的人理解是无欲无求的人生态度,不买车、不买房、不结婚、不生娃、不消费,听起来有点简单生活的意思,倒也无可非议。但还有一种理解,是什么都不做,是逃避,我觉得这就不太合适了。”

逃避问题,逃得了一时,逃不了一世。彭凯平还说到美国老师喜欢保护孩子的自尊心,已经到了一种矫枉过正的地步,就是逃避的一种表现。

“美国老师经常动不动就是‘amazing’、‘wonderful’,使得孩子自以为自己的自尊最重要,任何伤自尊的事都坚决不做,也不知道怎么面对社会生活中的一些伤害。”


斯坦福大学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卡罗尔·德韦克自己的经历就很好地诠释了被老师过度保护后,不知道如何应对困难的过程。

她在很小的时候就在智商测试中拿到了很高的分数,在学习上有游刃有余,因此也受到老师们的优待,家人也经常夸她是个“聪明的孩子”。

可是,随着年级升高,德韦克却变得越来越不快乐,因为她遇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,却不知道要怎么解决。

学习上总会遇到无法解决的难题,专业领域内也有许多比她更厉害的人。她觉得自己不如别人是因为不如别人聪明,因此往往变得沮丧起来。在她几乎就要消沉下去的时候,她选择研究自己身上的问题。

功夫不负有心人,在对几百名不同年龄孩子的追踪访谈之后,她终于解开了这个谜团——具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,总会觉得后天的努力改变不了先天的优势,也因此会走入不求进取的状态;而那些具有成长型思维的人,则相信自己可以通过努力改善现状。


那些在过度竞争的内卷中,陷入迷茫和精神困境的孩子何尝不是这样呢?

许多有经验的老师对此非常有感触:那些小时候被过度“打鸡血”的孩子,往往在“加速”过后,就会失去学习的动力。他们经历了拼尽全力地争分数、争名次、争表现,也遇到了学习没有意义,个人没有价值的消极想法,因此陷入后劲不足,什么都不想做的生活状态。

在这些过程中,与其说孩子们缺少面对困难的勇气,不如说是我们没能教会他们如何去面对困难。

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儿童心理学家埃米·维尔纳曾做过一个“可爱岛实验”。

在夏威夷可爱岛上,他追踪了698个生活条件极差的婴儿的生活轨迹。

有三分之二的孩子在青春期出现了酗酒、滥用药物、未婚生子等问题,但仍然有三分之一的孩子表现出良好的适应能力,长大后也更容易获得成功和幸福的生活。

这些孩子知道如何面对人生逆境,被维尔纳称为具有“抗逆力”,也正是我们今天需要教会孩子的能力。


挑战自我,找到价值
是培养抗逆力的关键

抗逆力,顾名思义,就是让孩子能够适应遇到的挫折、困境。

但不论是过度严格的逼迫式“内卷”,还是什么都不做的“躺平”,都是培养抗逆力的两个极端——一个给孩子刻意制造了许多吃苦、受罪的机会,一个是让孩子根本遇不到这些情况。

总的来说,抗逆力的培养也讲究一个度,可以说是教育的艺术性所在。

不过,对于普通家长来说,这一点也不是完全无法企及。彭凯平就从多种教育方法中,总结出了在家庭生活中也能运用的方法。

 1. 加强社会联系 

美国心理学会终身成就奖得主马丁·赛里格曼在针对军队的训练中发现,加强军人和家人、战友的关系,能够有效地提高他们的抗逆力。因为这些亲近之人的信任给了他们强大的心理支撑。

这一点对孩子来说也是一样的。一个“遇事不怕事”的孩子未必有强大的后台,但一定有坚实的后盾,那就是家庭成员无条件的关注和支持。

通俗心理学著作《少有人走的路》里写道:“真正的爱,包括适当的拒绝、及时的赞美、得体的批评、恰当的争论、必要的鼓励、温柔的安慰、有效的敦促。”

当孩子取得好成绩,或者在活动中超越了过往的自己,一定不要吝啬自己的赞美;


当他们努力过后,却仍然失败,也不要劈头盖脸地就批评,可以“重过程,轻结果”地肯定和鼓励孩子积极学习的过程,比如表扬他们的努力、坚持、专注等。



 2. 进行体能锻炼 

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鲍迈斯特曾巧妙地将自控力比作肌肉,使用后会损耗,锻炼后可增强。抗逆力也是如此,而且身体运动本身就是一个很容易遇到挑战的活动。

去做自己不顺手的活动,也可以提高抗逆力的意识。比如坚持左手写字,坚持单腿站立,坚持站着学习而不是躺着。

 3. 想象远大的目标 

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沃特·米歇尔曾经进行过著名的棉花糖测试,让一群4岁的孩子作出选择,是现在就要1份零食,还是等15分钟实验人员回来后,得到2份零食。最后,有30%的孩子一直挨到实验人员回来,得到了梦寐以求的2份零食。

可以看到,一个有远大目标的人,是能够克服眼前的挫折的。

家长不妨和孩子一起制定一些学习计划,比如一个月内看多少书,多尝试写一些文章,去尝试演讲或者参加其他活动。

在制定计划的过程重,也可以写上孩子无法控制的事情,比如别人怎么想,让孩子做好面对批评和质疑的心理准备。


 4. 找到自己的价值 

对于找到自己的价值和奋斗的意义,彭凯平自己就深有体会。

高考那年,他一心要报考物理系和地球物理系,结果却被分配到了心理学专业。一个理科生转去学偏文科的心理学,自然是碰壁不少,第一年普通心理学的期中考试他只考了60多分,这更让他坚定要转去物理专业。

但一次偶然的讲座,完全改变了他的想法。

那是著名红学家周汝昌谈《红楼梦》中的“规律性”。周汝昌从中国文化出发,《红楼梦》九回讲一个故事,九九八十一回叫做大归元,所以真正的《红楼梦》在曹雪芹心中应该只有八十一回。

这种在文科中运用科学规律的方法震撼了彭凯平,也让他找到了在心理学的新方向,开始专攻心理测量、心理统计这些偏数学的内容。

通过将科学思维运用与心理学,他也找到了自己研究心理学的意义。


那对孩子来说,什么是他们的价值与意义呢?

彭凯平说,自己的价值与意义其实要靠自己去评判,当你在所做的事中得到了快乐,那么这件事就是有意义的。

“边防线上的戍边官兵,觉得守卫国家是自己的意义,孩子可以把研究中国古代英雄文化当作自己的意义,或者在钻研数学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价值。换个思路来看,做自己喜欢做的事,做自己擅长的事,更容易发现其中的价值与意义。”

抗逆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所能成,但是只要行动起来,当下就是最好的时机。

彭凯平

总而言之,说培养抗逆力来应对内卷的时代,其实也就是培养一种全新的看待世界的方式——我们无法控制问题,但可以控制自己的对问题的反应,培养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。

近千年以前,苏轼就写过“人生如逆旅,我亦是行人”,孩子们还有很长的人生要度过,旅途中会遇到什么困难与挫折还未可知,但只要拥有抗逆力,能够积极应对,那么也就对人生有了更多的控制权。

关注外滩教育

发现优质教育


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